五行学说的原理:中医把五脏类比五行,以五脏为中心,配属六腑、五官、四肢百骸、皮肤肌肉,形成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理论体系。它们是互相联系的。
五脏在新阵代谢的过程中,产生不同频率、波幅、电压的生物电,如心电、肌电、脑电的频率、波幅、电压就大不相同。中医也认为五脏产生的气的性质、颜色不同。五脏产生不同频率、波幅、电压的生物电相生相克,互相影响,当一个脏器有疾病,生物电就会异常增强和减弱,使其它脏的生命活动受到影响和干扰,生克剩侮规律受到破坏。如肝逆横脾,就是肝脏产生的生物电过强,抑制了脾的生理活动,造成了消化不良。如:某单位曾观察30多例肝癌患者,发现每位患者都出现消化不良,其中大多数患者以前消化系统正常(13)。中医的治法为疏肝健脾,针灸为抑木扶土法。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抑制肝脏产生过强的生物电,同时补脾气,充实脾运化功能,达到恢复内脏平衡的目的。如果某一脏产生的生物电太弱也会使五脏失去平衡,如肝失条达,就会造成气滞血瘀、影响血液循环、筋、目失养、情志失调,也会影响消化功能,出现脾反侮木的现象,五脏通过生物电互相联系、影响,以此来解释中医理论的肝脾不和、心脾两虚、肝肾不足、肾不纳气等五行整体论治的理论。
五脏与六腑通过相应频率的生物电也互相联系影响,如胆属肝、小肠属心、大肠属肺等等,如肺主通调水道,有人对此进行了人体的动物试验,结果表明,所接受的25例各种病因引起的严重肠道功能异常之后,骤然出现呼吸衰竭。用钳夹系膜上动脉的全部家兔,也都出现严重的肺损害,而其它脏器均无变化。从而证明了肺与大肠之间确实存在一种西医尚未发现的特殊关系。(13)近几年科技工作者又发现了心脑耦合理论,心脏与脑电位越接近0。618,人越聪明。五脏与六腑互相联系影响,同时通过经络生物电与五官互相联系,如肝主目、肾主耳等。还有脾主四肢、肾主骨、肺主皮毛等,使全身四肢百骸、皮肤肌肉,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。通过生物电把全身各组织器官形成一个整体,它们的功能是互相联系影响的。
五脏产生的生物电可以改变味阈值。针刺脾经的三阴交等穴位,感传到达舌即可引起味觉阈的显著降低。五脏产生不同频率的生物电,分别兴奋不同的味觉神经,如肝火上炎口苦、脾阳上亢口甘,当某个脏腑功能下降时,某些滋味就感觉不到。这是因为舌与五脏都有联系,五脏在舌面有相应的投射区,如舌尖属心,五脏的生理活动直接影响味觉神经。不同频率的生物电反映到面部,使面部偏向不同颜色如肝火上炎偏青、心火上炎偏红。当人久病体虚,年老气衰时,生物电强度减弱,味觉神经兴奋性下降,使口中乏味面部无华。
身体各脏腑器官之间就是通过不同频率、波幅的生物电互相联系影响。
人体是一个半导体,经络只能通过一定频率的生物电,通过不同频率的生物电电阻增高,使全身经络的运行路线相对稳定。当脏腑功能失调,使生物电强度、经络路线发生变化,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气血紊乱,这是身体产生低电阻点"阿是穴",无规律出现的原因。体现了全身是一个整体,牵一发而动全身,是中医整体论治的理论依据。
所以,中医调节气的平衡,重视整体论治,实际上是调节全身生物电的平衡,当身体某部生物电活动减弱,就出现气虚的症状,生命活力下降;而生物电太强又出现气上逆为火的症状,过量消耗营养物质,出现阴虚阳亢,同时产生的代谢废物增加,如尿素、水、无机盐等,造成病菌繁殖加快,出现炎症。
8。中医药治病的原理
中医药治病强调整体论治,但现代科学对中医药的治疗原理,作用机制,仍没有完全弄清。中医经过几千年的观察与实践,积累了丰富的药物归经、四气五味、升降浮沉的经验,发现不同的药物作用于不同的组织器官、经络。认为中药一方面可以补充身体必需的营养物质,一方面作用于身体不同组织组织器官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,运用君、臣、佐、使的中药配伍方案,调节身体各部的生命活动,影响生物电的强度,使全身生物电恢复平衡,恢复患病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力达到治病的目的。
例如:辛温解表药麻黄、桂枝主要兴奋体表的交感神经,辛凉解表药如桑叶、菊花等主要作用于体表的副交感神经,又如清热药虽然都作用于人体的副交感神经,但又分为清热泻火、清热燥湿、清虚热药、清热解毒药,它们的疗效及作用部位都有差异,如黄岑、黄连、黄柏。同属于清热燥湿药,但分别清上、中、下三焦湿热,作用于不同内脏器官的副交感神经。苦寒泻火的黄连、石膏、知母有抑制交感─肾上腺髓质兴奋,抑制儿茶酚胺物质生成和释放,或影响对酶系统,减低热量代谢(14)。